7月29日至30日,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及通识教育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此次论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席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联合主办,旨在探索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有效路径,提升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推动教育创新发展。
致辞环节,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表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教育系统要直面人工智能影响,合理运用人工智能,让学生认识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思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殷长春回顾了过去一段时间内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提出要培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教学的生态环境。
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陈光巨表示,教育的使命是培养能够胜任未来的人才,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要重视教育公平,跨界合作格外重要。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教育处处长张淞云提出,人工智能发展对重塑教育的内涵和形态提出了迫切需求,要重视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培养,他呼吁全球范围内要有更多交流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表示,人工智能将改变教育,他呼吁要重塑学习环境,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
主旨报告环节,多位专家围绕相关话题展开分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研究员朱强展示了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实践,分享了浙江省AI教育和浙大“人机协同的学习社群建构与支持技术”课题的具体实例。他认为,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是当前面临的一大痛点,但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人工智能对未来产生的巨大影响。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赵建华认为,目前各国均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教育,一线教师需要跳出“教学”视角,考虑“课程”全局,从服务国家战略的角度,提升学生数字素养,强化职业素养渗透。例如,课程内容需要纳入人工智能、科学教育等内容,增强与真实世界的联系;课程实施方面,应注重主动学习,推动学科教学实践创新,加强实验室和科技创新竞赛建设,构建系统性评价体系,融合多重评价维度,创新测评方式与手段,加强基于真实情境的表现性评价。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樊磊深入剖析了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现状中存在的课时不足、内容少、条件欠缺、影响有限等问题,指出“人工智能+跨学科”是推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解决方案。樊磊认为,人工智能通识课需要有明确清晰的定位与目标、兼容并蓄的丰富内容、多元的评价方式、全面的教师培训、完善的数字教材与平台,以有效应对机遇与挑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会议分别聚焦“基础教育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培养”“基础教育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和“基础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创新”三个主题举行专题论坛。闭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童莉莉全面总结了论坛中的观点,她认为目前有关人工智能素养通识教育的路径探索工作十分扎实,她希望,除了共性指导外,教育从业者也要在个性指导方面继续探索,以激发学生创造力,增强师生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