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爱国情怀 砥砺奋进力量
发布时间:2024-12-16 20:38:4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1037次

   “12月13日,对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来说,都是一个不能忘却的日子……”13日上午,2024“学历史、诵和平、共朗读——网络云班会”正式开启,来自江苏、辽宁、重庆、云南、江西、贵州、陕西等地的50余所学校与多所国际友好学校同上一堂云班会,传递属于世界的“南京记忆”。

   近日,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倡导和平、友好、合作理念,江苏开展“勿忘国耻 圆梦中华”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让人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接棒讲述历史,让记忆长存

   12月1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遇难者名单墙前,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在这里举行。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背后,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是一段不能忘却的记忆。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是那段惨痛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时光流转,这个群体人数在不断减少,目前登记在册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2位。自2022年起,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先后为三批共32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颁发了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证书。

   幸存者后代正成为传承历史记忆的主力军,他们或是走进纪念馆、校园,为观众和学生讲述家族故事,或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向世人还原那段历史。

   曹玉莉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曹洪泰、张翠英夫妇的女儿,也是第二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之一。曹玉莉说:“父亲生前始终不忘自己肩负着历史见证人的使命,一直告诫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被屠杀的亲人和同胞,要把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一代代传承下去。”

  加强学术研究,让历史说话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为了保存更多的历史记忆,南京大学口述历史协会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合作,于2016年对51位幸存者进行了超过150次的访谈和调研,形成120余万字的文字材料。“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在积贫积弱的国家之下,每一个老百姓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经历过那样的历史之后,我们国人更应当珍惜和平。”南京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副教授武黎嵩说。

   从南京大屠杀的个案研究到宏观叙事,从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到历史学者的社会责任……在由江苏省社科联、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江苏省历史学会、江苏省社科院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中心、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勿忘国耻 圆梦中华”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以及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

   “通过学术研究以及纪念活动等各种形式的史实还原,可以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遗产变为当前弘扬和平精神、维护人道精神、反对战争暴力的共同信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连红介绍,自2018年以来,已经连续7年举办“勿忘国耻 圆梦中华”学术研讨会,推动相关研究继续走向深化。

   此外,《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拉贝日记》《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档案》《南京保卫战》《抗战家书》等一批主题出版物也成为历史有力的注脚。

  “大思政课”育人,凝聚奋进力量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1937年的南京,是为了守护历史的真相,是为了守护更加繁荣昌盛的祖国。同学们,让我们铭记历史,自强不息;反对战争,珍爱和平!”12月7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东郊丛葬地,南京市中山小学团员老师徐妍正在给学生们上一堂实境思政微课,让同学们传承历史记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紫金草,被称为“和平之花”,是人们追求和平的象征。2024紫金草行动以“种下和平的种子”为主题,线上紫金草行动公益服务平台推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视频库”和“和平文库”专区,引导越来越多的人从历史的教训中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线下思政课辐射南京市12个区,走进全国14个城市,完成超50场思政课宣讲。十年来,紫金草行动已吸引来自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超2亿人次参加线上公祭。

   “通过实地寻访和阅读寻访分享,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惨痛,更加坚定了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信念。我们年轻人应自强不息,更好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凝聚和平力量,共建美好未来。”南京工业大学2011学院大一学生宦皓元参加“不可忘却的记忆——南京大屠杀史实”阅读寻访行动(第八季)后说。

   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到学术研讨会,从思政课到阅读寻访……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大中小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心中播下了和平的种子,让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凝聚奋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