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19级学生刘泽昆一辈子都无法遗忘的时刻。
6月28日晚,在国家体育馆,火红的烟花从四周一齐升起,在天空组成了高达16余米、跳动着的党徽,紧紧地罩住了鸟巢的天空。《领航》主旋律响起,一支平均年龄刚20岁的学生队伍站在场馆内,焰火声冲击着耳膜。他们和其他成员用了近1个月的努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的现场,让焰火绚烂绽放。
“那一刻,爱国之情从心底里升了起来。”00后刘泽昆突然发现,纵使自己学着普通的专业、站在普通的岗位上,但是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我还是能做一点事情的。”
这群00后学生是从湖南赶来的。接到任务后,5月24号,他们去浏阳集中培训,需要在20多天的时间里熟悉上百种烟花产品的性能和燃放装置操作步骤,需要拿下原本得备考两个月的烟花燃放操作人员证、高处作业证考试。
上百种烟花产品的每一个系数必须准确无误地印到大脑里。在鸟巢安放烟花炮架时,每一个炮筒被对应安放进烟花产品,发射的角度、高度、升空后散开的距离都经过了精准的计算。为了保证绝对的准确,所有动作在正式燃放前,这些00后学生重复了上千遍。
训练的严苛考验着这群年轻人的细心与耐心。一个点位的操作,要求他们细化到固定使用几号的螺丝钉,角度要反复调整到同一个方向。“所有的操作是一遍一遍地重复,再重复,确保实际操作时万无一失。”参与此次鸟巢烟花工作的00后学生刘波说道。
在鸟巢烟花放置工作中,刘波举了个例子,一排有30个炮筒,如果一个人负责28个,大概有600个炮孔,必须对每一个参数熟记于心,连接的线必须准确无误,“如果出现了一点点失误,就会造成一定的危险性,也影响整体的烟花视觉效果。”
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在秘密进行着。6月12日出发去北京,演习工作都是在凌晨两点后开始的。地点在离地面80多米高的鸟巢顶部横梁之上,活动面积只有一米宽。他们戴着头灯,在鸟巢横梁上完成搬运、装卸燃放产品。
“必须要保证每个动作都是符合安全规范的,安装每个燃放产品和装置操作要达标,作业时一直低着头,不敢有半点马虎。”在鸟巢横梁上,刘世昌是没有时间观念的,爬上去的时候天还是深黑色的,做着做着,太阳就出来了。80米高的横梁被6月的太阳炙烤着,有时候人靠在上面休息,隔着衣服都能感觉到横梁的滚烫。
搬运东西都是先靠吊车送上去,剩下的路程只能靠人徒手运到指定的点位。在刘波的印象里,一个五角星形状的烟花,有100多斤,两个人在横梁上,一人一边小步子慢慢地挪着。
第一次的烟花预演并不顺利,刘泽昆记得,那时一万发的烟花产品里总有一两个放不出来,对于观众而言,这并不算一个明显的失误。但在他们心里,“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一遍遍地重新返工,调整炮架的位置,让烟花打出来的效果更加均匀。等到真是燃放烟花时,实现了无一发哑弹的历史。
团队的力量慢慢地被凸显出来了。作为学生,刘波被分到了一个小团队,老员工带着他手把手地指导。而在整个涉及鸟巢烟花燃放的工作组里,据不完全统计,有上百人一起围绕着这场绚烂的烟花盛宴而忙碌,“我只是贡献了自己微薄力量,而上百人的努力才有了后来全国人民所看到的烟花。”
6月28日,国家体育馆,大会的烟花开始正式燃放。金色的党徽升起,照耀着头顶的天空,刘泽昆有一种被保护、被光芒照耀的感觉,灿烂的焰火连续3次点亮夜空,国家体育场一片欢腾。
刘波无法用准确的词汇形容那一刻的心情,总觉得能在这里留下汗水,能听到观众的鼓掌喝彩,“所有的一切都值了。”
6月30日,同学们回到了校园,刘泽昆慢慢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新的定义,大二的他打算做好学期计划,让自己在剩下一年的校园时光里更有条理去学习,一步步地完成自己的目标。
未来,刘泽昆心中还有更大的梦想:要在烟花行业深造,设计更美的烟花展现给全世界看。“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他说道。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杨洁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