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獾
非原著党去看《沙丘》,好像难以深入这样一个宏大的世界。
电影显然是更完整艺术世界的序章,看过这一部以后,我想我很愿意去影院看第二部。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是成功的。
具体好在哪儿?好在腔调。往往首先正面给出一个开阔的场景,然后慢慢推出置身其中的人类世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诱人的不只是宏阔,还有宏阔中的弧度。迎面而来的几何形状,营造出动人的壮美。电影的情绪也是一样,沿着特定的几何轨道,平静地向前推进。带动全片的不是情节,而是有节奏的情绪。一切都在节制之中,即使死亡,也受到自上而下、来自宇宙的冷寂目光的凝视,崇高而又隐忍。
电影中一些细节很见功力。譬如公爵去世的时候,古希腊雕塑一样健硕的肉体,无力地瘫坐在椅子上,受难者的形象让人动容。他已经很久不能说话,悲痛与不甘通过眼神和肌肉的抖动传达出来,具有很强的张力。
还有逃难路上,母子二人要换上便于在沙漠中行动的蒸馏服,相对换装之际,既有一丝尴尬,也有劫后的心有余悸,无言中的复杂情绪,也给人深刻的印象。这些动人的细节,都是在电影沉稳的节奏中凸显出来的。可惜这样的细节不多,多数时候,还是在讲老套的宫廷政治。
早已看腻了类似题材的观众之所以不会感到厌烦,除了画面震撼节奏沉稳以外,还和选角成功有关。也许由于男主角蒂莫西·柴勒梅德(中国观众为他取的昵称“甜茶”已经远播海外)尚未证明其票房号召力,电影有意选择了近年来被观众熟悉的大制作系列电影中的演员为其保驾护航。女主角丽贝卡·弗格森自《碟中谍5》以来就受到观众的喜爱,而将在电影第二部中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赞达亚,则是漫威宇宙中蜘蛛侠的女友。扮演男主角父亲的奥斯卡·伊萨克,近来最为人熟知的角色是《星球大战》系列里的王牌飞行员。为保护男女主角力战而亡的地方邓肯是“海王”杰森·莫玛。家族的另一位将领则是“灭霸”乔什·布洛林。此外还有西班牙影帝贾维尔·巴登、参演过《银河护卫队》的巴蒂斯塔、《雷神》里的教授斯卡斯加德,以及中国观众的心头草张震。
在一个架空的宇宙里,安排了这么多熟悉的面孔,既可见电影投资力度之大,也许还意味着,对于使观众沉浸于异世界的新鲜感这件事,片方未必有很强的自信。事实上,电影最大的问题或在于,虽说是科幻题材,可是在原著问世近五十年后的今天,其想象力也许却是滞后的。很多观众抱怨,已经是公元一万多年了,怎么反而又是封建领主,又是冷兵器作战呢?小说里给出过答案,说是人类曾经长期受到人工智能的奴役,因此改弦易辙,开始在人体潜能上下功夫。即使言之有据,毕竟只看到刀光剑影、人体大乱斗。撑着纸伞的指挥官当然诡异,但是缺乏必要的交代,也很难让人想到,这是人类进化的产物。相反,很多颇为倒退的设定,却发挥着重要的职能。神秘的修道院组织,信仰贵族通婚的优生学,并且到蛮荒之地四处散播救世主的预言。如果八千年后的人类果然如此,就太让人难过了。
换言之,小说原著一开始就建立在科技进步、文明倒退的前提上。在科幻的背景下,重新讲述了一个王子复仇记的传统故事,其中充满了冷战风云带来的文明终结的恐慌之感。这样的情结,今天是否还能广泛地吸引观众?我觉得很难。一个优生学制造出来的贵族少年,背负着救世主的使命,凭着梦境与幻觉的指引,在沙漠里用刺刀与敌人展开肉搏。
细想起来,其实有点尴尬。以至于看过电影以后,少了很多对未来的期待,多了一份对当今世界的留恋。电影上映以后,很多评论感叹,时隔多年,经典小说终于得到较好的呈现。或许还应该追问:时隔多年,经典小说是否还有必要得到呈现?从想象力的角度讲,目前为止,能够吸引人的地方实在有限。我很喜欢电影里的扑翼机,像大蜻蜓一样,可是也不过是细枝末节而已。
上述的意见,也许不过暴露了没有看过原著的浅陋。毕竟,电影里很多迹象还只是初露端倪,或许到了第二部,就会豁然开朗。我比较好奇的是,在男主角的幻觉中,总是将母亲幻化成女友,不知道三人之间的情感,在第二部又会有怎样的呈现。男主角的幻觉并不表现命运的必然,而是可以通过克服恐惧,获得胜利。可是在这一部里,幻觉只能反映切近的未来,既缺乏诱人的远景,也未免机械,期待以后可以看到变化。
总之,看过电影以后,虽然感受到制作精良、气势磅礴,回想起来,却似乎缺少一点余味。有评论将其与《2001太空漫游》相提并论,未免一厢情愿。也许更像是星球大战系列的复刻版本。好在电影的好处显而易见,不妨碍对背景隔膜的观众,也能看得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