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涌入孙海洋家 全民直播时代应有怎样的礼仪
发布时间:2021-12-10 02:13:50  来源:红星新闻  作者:任冠青  点击:7151次

人际沟通有基本的交往礼仪,网络空间也不能例外。

12月6日,电影《亲爱的》原型孙海洋与被拐14年的儿子孙卓相认,一家人终得团聚。7日,孙海洋夫妇与儿子孙卓回到湖北监利老家。现场鞭炮声声,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不少主播到场直播,入夜后也未离去。视频中,一些主播的围观行为受到热议。比如,一男主播不断询问孙海洋“我们没有打扰到你吧?”孙海洋回答“没有”。得到答复后,主播向观众表示,“他也希望我们到这里来直播,你们快点关注下这个账号,待会停播了,就找不到了。”

出名之后遭遇直播围观,以至于“家中大门被迫常打开”,全民直播时代,孙海洋家如今的处境并非新鲜事。此前,“大衣哥”朱之文的经历就被访谈节目《和陌生人说话》记录下来。每天,卖假发、学唱歌、求合作的各地来客踏破门槛,乡亲们举起几十部手机对准他。如果不说“这就别拍了”,他上个厕所都会被跟拍。即便关上门,也逃不开天上嗡嗡的无人机和门缝里探出的手机镜头。隔着屏幕,观众都不难感受到这种生活的窒息感和压迫感。

在人手一部手机的当下,每个人都拥有一份信息传播权,能够随时随地开启直播。每一个手机镜头就像一双眼睛,可以让人们看尽天下新鲜事,感受到真实而生动的生活细节。可另一方面,直播领域“流量为王”的逻辑,又很容易让镜头充满侵犯性,丧失基本的边界感。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我们将长期处于全民直播时代。如何构建起基本的直播规范和礼仪,在法律层面保护被凝视者说“不”的权利,避免流量逻辑负面效应的放大,的确值得深思。

在此次孙海洋家被围观事件中,上述男主播的行为就非常典型。他不断询问孙海洋是否被打扰,试图证明自己的直播没有问题。可是,这样的做法仍引发不少人的反感,正如一位网友回怼:别人就想安安静静地团圆,连一句客套话都听不出来吗?

直播中,类似的冒犯行为还有很多,比如未经同意就怼脸跟拍,不分时段打扰别人生活等。人际沟通有基本的交往礼仪,网络空间也不能例外。不管是从门缝中偷拍,还是未经同意就打开直播镜头,都不仅打扰了他人的安宁生活,也是对别人隐私权和肖像权的漠视。这次孙海洋家被围观,就有网友指出,一些主播根本没有询问孙卓本人的意见,就随意把镜头对准他,全然不顾这个18岁少年内心的感受和对他此后生活的影响。

对于这种毫无顾忌的冒犯,许多被拍者都怀有一份理解和善意。面对纠缠不休的主播,“拉面哥”曾说:“他们也是为了赚钱,都不容易。”然而,很多时候,“拉面哥”们的退让和包容,只会纵容这些主播更加肆无忌惮与越界。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和大脑一样,每种技术也有自己内在的偏向。直播平台基于算法推荐搭建,直播者的收益与流量直接相关。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从“拉面哥”被层层围观,到全红婵老家成“网红打卡地”,扰得家中生病老人无法正常休息,再到96岁卖菜馍老奶奶走红后摊位被围得水泄不通,一些主播闻风而动、无所不在,嗅觉异常敏锐的背后,正是被流量变现的利益所诱导。

对此,相关直播平台很有必要像弹幕礼仪一样,探索倡导基本的直播规范和礼仪,通过畅通举报机制和优化推荐方式,引导营造更加文明、有边界感的直播方式。同时,面对日益普遍的直播围观乱象,除了道德上的谴责,更有必要在法律层面较较真,相关法律法规也应进一步细化,进一步保障人们对镜头说“不”的权利。

事实上,这些只为刺激猎奇、窥视隐私的直播内容,很多都毫无营养,只会引发喧嚣、浮躁的直播风气,遮蔽真正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在诸多被围观乱象中,从网友满屏的反感态度来看,改善直播生态,引导其向更加健康、多元的方向发展,也日渐成为社会共识。要做到这一点,有待于监管部门、平台和社会的共同发力。

如果说直播镜头是一双双眼睛,那么我们选择看到什么、发现什么,都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记录。从这个层面来说,直播平台不该被“流量至上”的逻辑所规训、异化,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加丰饶、美好的全民直播景象。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任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