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宁陵人忘不了您!
发布时间:2020-06-03 15:58:00  来源:市场报网络版  作者:王雪梅  点击:242次

 

“老坚决”潘从正同志是基层共产党员的模范榜样。他1902年出生于石桥万庄村,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就把防风治沙、植绿家乡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梦想,生命不息,植树不止,终使当年荒漠贫瘠的“万碧风口”变为万顷绿野良田,人称“老坚决”。

image.png

“老坚决”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新的历史条件下,“老坚决”精神仍然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树留春,万古长青,春回大地,万物复苏。3月12日植树节,宁陵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蒋云兰,县委常委、副县长杨建文带领组织系统党员干部和部分石桥镇干部到万庄村老坚决故居举行植树祭先贤活动。活动由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王鸿飞主持。

 image.png

蒋云兰、杨建文分别向穆青和“老坚决”潘从正塑像敬献鲜花,全体人员向塑像三鞠躬,缅怀两位老人的丰功伟绩。随后,大家共同种下两行代表忠诚,美好,善良的楸树。

 

情系家园舍命造林

 

建国初期,宁陵是全省16个重点沙区县之一。潘从正的家乡万庄村地处万碧风口东南,深受风沙之苦。看到风沙使乡邻的生产生活徘徊在贫困线上,爱种树的他决心以造林来驯服沙荒的肆虐,让故乡贫瘠的土地绿起来。这一干,就是近半个世纪,抛家离舍带领大家植树造林绿化了千亩沙荒,让村民生活在了一个绿地清水、沃野田畴构成的美丽田园环境之中,逐步走向了富裕。

image.png

穆青与潘从正共植友谊树

 

如今,他精心培育并大力推广的金顶谢花酥梨、白蜡条杆、花生,已成为“宁陵农业三宝”,构成“绿色宁陵”的主体;酥梨、白蜡条杆被国家质检总局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他育下的几十万株梨苗已成万顷梨园,每亩梨果每年收入都在万元左右,梨农日子过得滋润甘甜。因此,“老坚决”潘从正是绿色宁陵的先行者,生态宁陵的奠基人。

 

根植沙荒艰苦创业

 

刚开始植树造林时,千亩沙荒地块苦于缺乏树苗,已50多岁的潘从正就扛着布袋、怀揣桑剪每天步行几十里路,到周围的村庄、集镇去寻找树种,剪接树枝。一时不能剪枝的,他就央求人家给他留着,来年再来剪。在他的苗圃仓库的麻袋和条筐里,装着各式各样的树种。他家里巴掌大的地方,都种的是树苗,甚至把做饭的锅里都育上了苗,气得老伴直骂他:“老东西,你别吃饭啦,就吃你的树苗吧!”

 

为了种树,潘从正辞去了公差,在风口的上清水河畔地下挖了一个地窨子住在里面,离家只有几里路,但他一年很少回去几趟。有晚刮大风,沙堆把地窨子口给封死了,潘从正费了好大的劲,才从里边扒个洞钻了出来。孩子们看到满身泥土的父亲,得知他差点被沙丘活埋,心疼得都留下眼泪,劝他回家住,但他为了育苗造林坚决不回去。

 

百折不挠沙丘成荫

 

潘从正千辛万苦栽培的苗圃和防护林,四起四落,但是他并不气馁,终使沙丘变绿野。

 

1953年,潘从正开始第一次植树造林,几年绿化了千亩沙荒。1958年的“大跃进”,使他带领乡亲们在万碧风口培育的树木被砍伐殆尽。他说:“毁了头一茬,再种第二茬!”

 

1960年,他在办起队办林场,开始第二次植树。但“文革”让潘从正植的树又被毁个精光。“他毁,俺栽;他再毁,俺再栽。”

 

1971年后,经石桥公社革委会批准成立万庄林场,潘从正带领20多个由集体抚养的孤儿在万碧风口第三次大规模造林。但1975年“四人帮”大搞反击右倾翻案风,多灾多难的防护林带又一次遭到了大肆砍伐。

 

1978年年初,石桥公社党委决定,让潘从正再度挂帅,带领一批新招收的有为青年,在万碧风口营造更大规模的防风林带。在新的形势下,“老坚决”在万碧风口重新构筑起了立体式的防风固沙的林网。他半个世纪在沙荒地植树造林,风沙曾掩埋过他,断粮几乎使他送命,身体生病等困难都不曾使他离开。

 image.png

无私奉献公仆之心

 

潘从正带头创办了大队林场,壮大了集体经济,仅卖各种树苗一项,苗圃场每年就为集体创造近3000元的财富。实行林业生产责任制后,他承包苗圃场的收入全部用于了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次为村里买变压器就花5000多元,还打井架电,建了学校,修了村舍等。80多岁还在地上爬着拖着土袋为村民修路。

 

1989年12月3日,潘从正辞世。时任新华社社长穆青在为他撰写的碑文中写道:“长眠在这里的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他名叫潘从正,人称"老坚决"。...经他培育的树苗已经绿满了宁陵大地。他默默奉献的一生,是我国一代农民的风范。他为国家为人民缀网劳蛛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历史将会证明,他比我们更年轻。”(郭梦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