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河”如何变成“清水河”?
发布时间:2021-11-09 01:52:44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郑开强 樊启慧  点击:7069次

“牛奶河”如何变成“清水河”?
生态环境部西南督察局真抓实干促洋水河污染问题解决到位

◆郑开强 樊启慧

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洋水河是乌江支流。如今的洋水河,河水清澈见底,两岸林木葱郁,岸边经常可以看到垂钓者的身影。但几年前的洋水河却是一条严重污染的“牛奶河”。

从严重污染到清澈见底,洋水河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生态环境部西南督察局的努力。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生态环境部西南督察局督促解决洋水河污染问题,还人民群众一条清澈的洋水河。

严重污染、敷衍整改引发广泛关注

开阳县是我国著名的磷矿产地,磷矿开采已有60多年历史。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磷矿开采管理粗放,磷化工企业治污不力,曾经清澈透明的洋水河一度受到严重污染,变成不堪入目的“牛奶河”,周边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2017年4月,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指出“洋水河长期为劣Ⅴ类水体”。2018年11月,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公开通报开阳县洋水河表面治理、敷衍整改,洋水河污染问题再次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洋水河污染问题也受到了西南督察局的关注和重视。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西南督察局把推动解决洋水河污染问题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举措之一,督促指导地方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共同做好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坚决守护好乌江的一江碧水,切实把“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要求落到实处。

引领地方转变观念,明确思路方法

做到真治理、真整改,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西南督察局引导地方转变思想观念,要求地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贵州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最高标准,以推进绿色发展为根本出路,深刻反思督察指出的问题,始终如一推进洋水河总磷污染问题整改。

转变了思想观念,还要有明确的治理思路、方法。西南督察局定期与开阳县委、县政府会商沟通,帮助明确思路、方法,指导地方按照“精准、科学、依法”原则,精准掌握矿山企业、磷化工企业、磷石膏渣场、道路运输、生活面源、农业面源等对洋水河总磷污染的贡献,统筹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制定“九大提升工程”,对洋水河流域进行科学治理、系统治理。

同时,引导地方积极推动传统磷及磷化产业优化升级,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源头减量;严格实行磷石膏“以渣定产、以用定产”,逐步削减磷石膏存量,进一步降低磷石膏渣库带来的环境风险。

在治理过程中,西南督察局持续传导督察压力。结合日常督办、专项检查等,西南督察局多次赴现场重点盯办,督促地方加大整治力度、加快工作进度、提高监管频度,全面落实含磷生产废水和冲洗污水的收集处理、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磷石膏堆场防渗治理和磷石膏综合利用等整改措施,坚决停用絮凝治污设施并开展河道清淤,指导企业完善水质在线监测监控等管理措施,不断传导工作压力,做到问题整治不到位绝不放过。

真抓实干,打造乌江生态环境保护“洋水样板”

面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指出的问题,开阳县痛定思痛、深刻反思,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更加坚定的决心,稳步有序推进洋水河流域标本兼治工作。

对照整改方案,相关磷矿、磷化工企业累计投入约8000万元,建设了污水处理站自动化投药设施、运输车辆自动洗车喷淋系统、道路污水收集池等,落实了堆矿场封闭改造、磷石膏渣场防渗整治等措施,实现了出水稳定达标排放,洋水河污染负荷快速削减。

同时,积极管控生活面源和农业面源,建成并投运金中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做到生活垃圾统一收集、转运和处置,积极开展畜禽养殖及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农药、化肥施用管控,累计减施化肥110吨,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在西南督察局和开阳县委、县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开阳县各级各部门进一步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洋水河污染防治更加精准科学,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乌江生态环境保护“洋水样板”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今天的洋水河,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洋水河与乌江汇合处的大塘口断面,总磷浓度从2015年6月的6.40mg/L,超出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31倍,降至目前的0.14mg/L,60多年来首次达到了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

如今的开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正在成为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保护洋水河生态环境的动力也更加强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