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瑞 韦大明 马乐宽 徐敏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一带五区多点”空间布局。其中“五区”是指以三江源、秦岭、祁连山、六盘山、若尔盖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的水源涵养区,以内蒙古高原南缘、宁夏中部等为主的荒漠化防治区,以青海东部、陇中陇东、陕北、晋西北、宁夏南部黄土高原为主的水土保持区,以渭河、汾河、涑水河、乌梁素海为主的重点河湖水污染防治区,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为主的河口生态保护区。
水污染防治区划定依据
为什么选择以渭河、汾河、涑水河、乌梁素海为主的重点河湖作为水污染防治区?
这些地区是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的关键区域。多年水质数据显示,黄河流域中游较上下游水质普遍较差。以2020年为例,黄河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Ⅰ~Ⅲ类断面比例超过90%,无劣Ⅴ类断面,水质状况为优。中游地区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2.4%,无劣Ⅴ类断面,水质状况为良好。部分水体水质改善不稳定或面临恶化风险,汾河流域2006~2019年持续重度污染。汾河干流温南社断面2012~2019年水质持续为劣Ⅴ类。黄河支流涑水河张留庄断面水质2006~2018年水质持续为劣Ⅴ类。2021年《生态环境部通报7月和1-7月全国地表水、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显示,2021年1-7月黄河流域劣Ⅴ类断面比例为6.0%,仅好于松花江流域(7.1%)。《2021全国地表水水质月报》显示,7月份黄河流域仍有2.0%的劣Ⅴ类断面,69个省界断面中劣Ⅴ类占2.9%。乌梁素海、浍河、涑水河、磁窑河等河湖中度污染,四道沙河、都斯兔河等支流重度污染。
这些地区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的核心区域。《纲要》明确了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标杆、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验区、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承载区四个战略定位。以渭河、汾河、涑水河、乌梁素海为主的重点河湖水污染防治区分布有汾渭平原、河套灌区等农产品主产区和内蒙古、山西、陕西这一煤炭资源开采和加工的“乌金三角”地区,产业倚能倚重、低质低效问题突出,以能源化工、农牧业等为主导的特征明显,是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同时,这一区域的高质量发展也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中体现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优化调整区域经济和生产力布局,巩固粮食和能源安全,夯实流域高质量发展基础,突出流域高质量发展特色的核心区域。
做好水污染防治区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如何做好水污染防治区的水生态环境保护?
以水而定,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水的问题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解决的卡脖子问题。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统筹产业布局、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结构,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体系。加快提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从根源上减少高耗水、高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大幅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因河施策,突出“一河(湖)一策”。不同地区河湖的资源禀赋差异大,各地应立足不同河湖的实际问题及症结,按照问题、症结、对策、落实“四个在哪里”思路,深入剖析问题根源,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实施生态流量保障、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等措施。针对汾河、涑水河等污染严重水体,应全面推进消劣达标行动。针对湟水、渭河、汾河、涑水河等生态水量短缺河流,应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统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结构,制定生态流量保障方案及机制,推进“还水于河”。针对无定河、伊洛河、渭河等主要支流和乌梁素海、红碱淖等重要湖泊,重点是恢复自然湿地等河岸线生态空间,提升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攻坚克难,解决卡脖子问题。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瓶颈亟待突破,煤矿等行业高浓盐水合理处置亟待解决。针对各地、各个河湖的重点、难点、痛点问题,要加强科技支撑,深入开展研究。例如,乌梁素海作为河套地区农田排水接纳区,应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按照“生态补水、控源截污、生态修复、末端治理”的治理思路,推进流域内灌区治理,实施农田退水循环利用工程,试点开展绿色循环高效农业,探索灌区农田退水污染治理模式。窟野河应积极探索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矿井水综合利用,强化鄂尔多斯、榆林市等工业园区节水和再生水利用,合理确定煤炭生产规模。汾河要深化太原城市群污染治理,强化钢铁、炼焦、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
以“绿”生“金”,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建立纵向与横向、补偿与赔偿、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黄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鼓励地方以水量、水质为补偿依据,完善黄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渭河、湟水河等重要支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鼓励各地“八仙过海”,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据上中下游特点和环境资源禀赋等,结合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模式、产业结构调整、群众脱贫致富,选择差异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黄河源区应结合生态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致富,探索建立高原生态产品和河套地区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中下游以改变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基础设施等为重点,结合“生态+”“互联网+”等,促进区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