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梅花鹿重现野外,原生河蟹重现河道
发布时间:2021-11-10 01:56:05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周雁凌 王文硕  点击:7771次

山东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提升生态保护水平
让梅花鹿重现野外,原生河蟹重现河道

◆本报记者 周雁凌 王文硕

“山东省在全国率先更新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谋划加快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网络等8个方面战略任务,划定15个陆地优先区域和15个海洋优先区域,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10个优先领域和16个优先行动。”在山东省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管言明介绍了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进展。

健全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体系,形成“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

山东省地处黄河下游,濒临渤海与黄海,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暖温带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境内水系较为发达,河川径流量偏少,植被类型以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系统,这里有森林、灌丛、草甸、湿地等陆地生态系统和海岸带、岛屿、河口、近海等海洋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山东省逐步健全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体系。在就地保护方面,着力构建科学完善的自然生态空间,形成“两屏三带”(“两屏”是鲁中南山地丘陵、鲁东低山丘陵生态屏障,“三带”是沿海、沿黄河、沿京杭运河生态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划定陆域、海域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488个,形成较为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网络。

在迁地保护方面,截至2020年年底,山东省共建设动物园40处、植物园38处、大型海洋馆9处;建立不同类型农作物种质资源库52个、林木种植资源保存库40处、畜禽种质资源保存场所62个,成立国内唯一的省级水产生物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平台,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成绩斐然。

为加强监督执法,自2017年起,山东省连续5年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发现违法违规问题现已全部整治完成。开展一系列联合执法行动,有力打击和震慑了非法猎捕和交易野生动物等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

保护成效明显,涌现一批典型代表地区

管言明告诉记者:“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山东省涌现出黄河三角洲、昆嵛山、长岛、南四湖等一批保护成效明显、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地区。”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入海口,总面积15.3万公顷,于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是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拥有我国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多年来,黄河三角洲保护区不仅开创了国内自然保护区详细规划的先河,还建立巡护监测制度,实现对保护区重点区域、重要节点的实时监控。成立黄河流域首个生态环境定位观测研究站,为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先后恢复湿地35万亩,有利促进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目前,保护区内野生动物1627种,鸟类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368种,拥有各类植物685种,昆虫调查鉴定512种,两栖动物6种,大型底栖动物195种。其中,东方白鹳从2005年的两巢繁殖7只雏鸟,增加到2019年的105巢繁殖306只雏鸟,累计成功繁殖雏鸟1639只,成为全球最大的东方白鹳繁殖地,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东方白鹳之乡”荣誉称号。

另一自然保护区——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则创新建立了破解生态保护与发展矛盾的“昆嵛山模式”,并已取得显著效果。保护区纪录的动植物物种由2234种增加到2523种,胶东仅存的狗獾种群数量稳步提升,珍贵野生中药材灵芝、天麻等种群数量逐年扩大,消失多年的原生河蟹等湿地生物重现河道,野生梅花鹿在野外监测中被重新发现。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生态保护处处长王清介绍:“虽然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全球物种加速灭绝,生物多样性不断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的国际大形势下,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的整体形势不容乐观,生态系统功能局部退化、部分物种濒危程度较高等都是要面临的重大问题。”

为此,山东省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平台,整合各相关部门生物多样性数据,构建数据翔实、准确的全省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加强多元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通过与全球环境基金和生物多样性金融等合作,推动知识、信息和科技交流与成果共享。

不仅如此,还要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宣传活动,推广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成功案例,引导社会团体和公众自觉主动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社会参与机制,通过项目资助、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等形式激励企业、社会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咨询服务、违法监督和法律援助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