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独具成都特色风貌的公园城市
发布时间:2024-07-04 17:28:09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admin  点击:1304次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在诗人杜甫笔下,成都因花而美。

  2018年,成都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在公园城市建设中,重现“花重锦官城”意象成为重要内容。

  迎着绵绵细雨,近日,记者来到成都,走进公园城市示范片区天府艺术公园、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场,感受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形成的“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生态美景。

  让城市与自然融合共生

  近年来,成都通过改变城市格局,把城市融入大自然,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截至2023年底,成都天府绿道超7000公里,新建、改造各类公园113个,并连续15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来到天府艺术公园,一幅蜀风画卷铺展开来,呈现在市民、游客眼前。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清彦介绍,天府艺术公园规划主导思想是体现生态文明和公园城市理念,形成集公园、艺术、文化、商业、旅游、生活美学和社区服务等产业形态于一体的24小时艺术公园。

  “我们希望破除人与自然的界限感,通过公园城市的规划建设等,对公园体系进行新的谋划和设计。打破城乡界限,连接城市与自然,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园。”张清彦说。

  4月26日,2024年成都世园会开幕。这是川渝地区首次举办最高规格的园林园艺盛会,也是在花团锦簇、亭台楼榭中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盛会。

  成都世园会首次创新采用“一主四辅”会场建设格局,以园艺为媒介,向世界人民传递绿色发展理念,展示诗意栖居的美好生活场景。

  主会场位于成都东部新区绛溪河畔,汇聚了中国自然山水园林、意大利台地式园林、法国宫廷式花园、英国自然风致式园林等四大世界造园流派园艺。在主展馆的屋面下,100万片金属银杏叶片由室内延伸至室外,微风吹过,随风浮动,甚为壮观。

  进入本届世园会面积最大的展园——成都园,站在制高点“杜鹃坡”,可俯瞰成都园全景。绿竹相伴的红墙、川西风格的建筑、珍稀的保护植物等展现出西蜀园林的别样韵味。

  北京园、南京园、上海园等中华园区,以及摩洛哥菲斯园、英国伊丽莎白花园等国际园区,都将城市的文化、底蕴、造园手法等体现得淋漓尽致,展现出与自然融合共生的造园理念。

  让生活与生态相得益彰

  公园城市,不只是简单的“公园+城市”。随着人们休闲消费升级,公园不仅是绿色园林单位,还是休闲空间、公共文化空间。

  漫步于成都世园会园区,不仅能体验到移步换景的精巧造园手法,还能感受到充满烟火味儿和文化气息的市井生活。

  进入上海园,顺阶而下,来到展园核心位置“申驿”的内部通道,一侧是茂盛的垂直绿化墙,一侧是代表上海的铁艺壁画。林泉高致,品茗修心。在这里,林泉依旧,茗茶换成了咖啡。一间咖啡馆隐匿其中,伴着咖啡香,置身于植物世界,感受上海中西合璧、海纳百川的城市文化特色。

  花居是成都园的核心建筑,创意取自盛开的芙蓉花瓣,是川西民居建筑的现代演绎。设计师设计了专供游人休憩品茶的竹林空间,营造出老成都休闲惬意的茶歇时光。“这里承担‘花与熊猫’主题临展和23个区(市县)主题活动,会后将转化为东部新区婚姻登记中心。”成都展园设计师唐绪勇介绍。

  除了设置这些精巧的休闲空间,本届世园会还组织了“非遗进世园”“艺术进世园”等活动,专门搭建非遗及文创展区,展示展演展销蜀锦蜀绣、漆艺、竹编、川派盆景等成都非遗代表性项目。组织交响乐、民乐、古琴清音、戏剧曲艺团队和街头艺术表演团队开展文艺演出及街头艺术表演,让市民游客深度体验成都文化的特色与魅力。

  消费是城市幸福生活的重要承载,如何在公园城市建设中找到生活与生态的结合点?为此,成都积极探索走出“千城一面”的困境。

  “天府艺术公园通过城市绿道建设,成功串联7个公园绿地。”张清彦说,针对成都西北部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锦园以艺术为魂、商业为形,与公园绿地进行融合布局,实现生态、文化、产业、空间相融合,展现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记者采访当日,下着小雨,园内依然游人如织。在这里,天府美术馆、当代艺术馆和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天府111商业街区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室内室外都能亲近绿色,给人一种在公园看书、观展、逛街的闲适感。

  张清彦表示,成都注重在绿道和公园中植入文化、体育、旅游、文创等公共服务设施,鼓励休闲商业入驻,让市井生活与良好生态环境相得益彰,城市更显活力。这就是成都探索的城园融合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让低碳为发展注入活力

  在城市发展的道路上,一边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边是宜居宜业幸福生活。如何两手抓?成都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和高效智能的城市治理,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绿色低碳、节约持续、共享包容”的办会理念是本届世园会的亮点。园区建设大量采用了绿色环保技术和零碳措施,体现绿色低碳、包容共创的发展理念。

  从进入主会场的一刻,“绿色之旅”便已然开启。在主会场入口处,3片高大的“芙蓉花瓣”引人瞩目,吸引不少游客拍照留影。

  成都世园会总规划师黄聪介绍,巨大“花瓣”除了造型优美,还具有雨水收集、过滤功能。最大的一片“花瓣”高16米、最宽处53米,可将雨水汇聚引入地下雨水过滤储存系统,预计年收集约2500吨雨水。

  “在项目规划之初,我们就提出了一个理念,无论是建筑还是植物,都希望它是从环境中自然生长出来,而非刻意创造,要与场地结合得非常紧密。”黄聪说,为此,在建筑方面,主会场所有展馆均采用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以减少建造而产生的碳排放。在建筑材料选择方面,更多采用木竹材料,既能展现四川丰富的竹生态资源,又能通过结构美学形成视觉冲击,还能营造出美好人居氛围。在景观打造方面,主会场建设保留了原址大部分原始地形地貌和大量原生林地,并使用了包括乌桕在内的多种固碳树种。

  未来,所有景观绿地将转化为世园公园,场馆建筑和配套设施将转化为公共服务建筑或产业孵化基地,主场馆综合服务馆、前导广场将作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持续对市民公众开放。同时,由于东部新区多是待开发区域,借世园会效应,成都将对东部新区持续实施新城规划,打造新城产业升级、投资价值升级的新格局。